小舟橫渡一江春水
原標題:卜史渡口靜臥南渡江
小舟橫渡一江春水
卜史渡口。本報記者 梁君窮 攝
渡口兩字,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集體記憶,關乎夢想,關乎遠方,關乎離別,或是僅僅關乎生計。
“一橋飛架南北,天塹變通途”,交通越來越便捷的今天,還有多少渡口仍在發揮作用?又有多少渡船、渡工仍在江上接送往來行旅?南渡江上,仍有少數的渡口在跑船,??谑旋埲A區龍泉鎮的卜史渡口便是其中之一。
趁春光未消,我驅車前往卜史渡口,瞧一下這個古渡口與我曾去過的其他渡口有何不同。
沈從文筆下翠翠和爺爺守望的邊城渡口,一段鐵纜橫于江上,連接起三省商旅的百味人生。金庸筆下的風陵渡口,一段“風陵渡口初相遇,一見楊過終身誤”的戲言增添了無盡浪漫色彩。眾多詩人筆下的瓜洲渡,有陸游“樓船夜雪瓜洲渡,鐵馬秋風大散關”的意氣,也有王安石“京口瓜洲一水間,鐘山只隔數重山”的鄉愁。
卜史渡自然無法與這些名渡口相比,它承載不了那么大的氣概,也沒有那么多的名家為它作文賦詩。它只是靜靜藏在南渡江一處河曲中,用巨大的火山石壘起一灣水,足夠泊船;以水泥砌成一個碼頭,方便旅客上下;碼頭旁還有一處涼亭,供行人候船歇息。
但卜史渡似乎與它們也沒有太大區別,連接的都是回家的路,擺渡的都是離家或歸家的人,停泊著的都是載滿鄉愁的客船。
船工老陳開渡船已經11年了,但我剛到渡口時卻見不到他的身影,只有渡船靜靜停泊在江水之上,似乎是“野渡無人舟自橫”,但涼亭柱子上留下的手機號,提醒了我這并非野渡。
電話打過去,老陳自言在鎮上,過來要二十分鐘,我剛想說不必過來,亦無急事要渡江。未等我開口,老陳留下一句“你等我”便急匆匆掛了電話。
大約二十分鐘,老陳騎著電動自行車趕到,中年人的模樣,一開口就是“行人3塊錢一位,電動車2塊錢一輛”。此時,也有一位騎著摩托車的村民等候過江。老陳來到后,村民十分嫻熟地把摩托車騎到了渡船上。
在過去,渡口是人員往來頻繁的場所,無論是趕集做生意的,還是進城辦事、上學的,都得在渡口相遇。而船工,每天聽著各種民情風俗、逸聞趣事,自然成了當地的百事通,向他打聽事最為靠譜。于是我向老陳問道:“這些村民是過來趕集的嗎?”
“現在南渡江兩岸都有集市,很少有村民過來趕集了。他們多數是過來干工或者走親戚的?!崩详愐贿吤χ鴨影l動機一邊回答道,如果不走這個渡口,騎摩托車到江對面要多走三四十公里的路。
老陳將船倒出去,調了個頭,便向江對岸駛去。船行在碧綠的江水之上,兩岸林木青翠,有清風徐來,令人心曠神怡。只可惜,一趟行程太短,不過幾分鐘,老陳便將船穩穩地停在了對岸。船上的村民下船,結了賬,一溜煙便消失在林間村道中。
老陳將船駛回去,我問他這個渡口存在多久了。老陳說打他記事以來就有了,最早的時候還是木船,后來換成了現在的鐵皮船他才來開?!艾F在平時坐船的人少了,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才多?!?/p>
下了船,老陳急匆匆地離去,又剩渡船靜靜泊在江水之上,與江邊的涼亭相對。
卜史渡口因地處卜史村而得名,而卜史村的名字由來據稱是明代陳氏先祖從梁陳都(今??谑旋埲A區新坡鎮)沃宋村遷來,其地荒無人煙,為使后代銘記先祖卜居的歷史,取名卜史村。
渡口不遠處便是卜史村,村中鄉村道路干凈整潔,農家小院錯落有致。據說這里的五豐香芋小有名氣,還曾舉辦兩屆香芋節,注冊了“五豐香芋”和“芋鮮笙”等商標。
美麗鄉村的新生活對比過去早已天翻地覆,不遠處的古渡口也早已風光不再,好在還有渡船靜靜停泊在那里,等待每一位需要渡江的旅客,也留給我們關于舊時光、慢生活以及鄉愁記憶的一絲懷想。